中國AI全球擴張簡述

釋出日期:2024年10月3日
在 GitHub 上更新

15世紀初,明代中國航海家、探險家鄭和(又名Chong Ho)率領了七次大規模的海上遠征,史稱“下西洋”。他的航線經過東南亞、中東,並延伸至非洲。這是中國為建立與外國的外交和貿易關係、探索海外機會而採取的大膽舉措。“出海”一詞自此便具有了走向全球的特殊含義。

600年後,中國再次在國際舞臺上留下印記,從全球製造業中心發展成為資訊通訊技術、電動汽車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領導者。到2024年,中國企業加快了海外擴張步伐,尤其是在人工智慧領域。飛帆研究6月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1500家活躍的人工智慧公司中,有751家總部設在中國,其中103家已在國際上擴張。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的標誌。另一些人則認為,隨著國內市場飽和,競爭加劇,海外擴張可能已成為這些公司的唯一可行選擇。

誰在出海?

率先抓住全球化機遇的,不出所料,是中國領先的科技巨頭。華為、騰訊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在海外擴張時選擇專注於雲計算和人工智慧基礎設施。2024年3月,騰訊雲與沙烏地阿拉伯領先的電信公司Etihad Etisalat (Mobily) 合作,共同啟動了“Go Saudi”計劃,旨在作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2030願景”戰略的一部分,改變其數字格局。5月,華為推出“星河AI”,作為其在北非推動數字智慧轉型的一項更宏大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是華為總額達4.3億美元的五年投資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加速整個地區的智慧化轉型。同月,阿里巴巴宣佈在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墨西哥建設資料中心,併發布了其大模型服務平臺“Model Studio”的國際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科技巨頭已將海外戰略中心放在東南亞和中東,這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數字絲綢之路”政策相契合。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選擇華語普遍的地區(如東南亞),或中東等新興市場和非洲等長期盟友,似乎是更具戰略性的選擇。

被稱為“App工廠”的字節跳動,則選擇專注於熟悉的西方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在短短七個月內釋出了11款海外應用程式。2020年推出的CapCut(剪映海外版),於2022年釋出了付費版本CapCut Pro,隨後在2024年初集成了AI功能,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式之一,月活躍使用者超過3億。根據Sensor Tower的資料,截至2024年7月,CapCut已從移動應用程式中累計創造了1.25億美元的收入。

初創企業,儘管處於商業化的早期階段,也渴望加入海外擴張的行列。中國的AI獨角獸初創企業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即採用“模型+應用”的方法。面對高昂的模型訓練成本,一些公司已開始將重點從更新基礎模型轉向更有利可圖的應用和場景探索。對於依賴融資的初創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國內競爭中,海外擴張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許多早期公司選擇了西方面向C端的市場,基於各自模型推出了生產力、創意和陪伴應用。例如,“大六”(指最受關注的六家中國AI初創公司:智譜AI、百川智慧、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StepFun。然而,這份名單經常變化,有些人認為DeepSeek AI和OpenBMB也應包括在內。)中的MiniMax的“Talkie”應用和智譜AI的“PopAI”應用,已獲得數百萬使用者並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盈利。

為何出海?

國內市場競爭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和龐大的技術開發者群體,沒有人希望在人工智慧浪潮中掉隊。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湧入該領域,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迅速,但應用和用例的增長卻相對緩慢。行業巨頭和初創公司都面臨增長停滯和盈利壓力。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期間,中國發布了238個大型語言模型(LLMs)。經過一年多的激烈競爭,它們進入了整合階段。2024年5月,由人工智慧初創公司DeepSeek引發了第一輪價格戰,該公司推出了顯著降低模型推理成本的架構創新。公告發布後,字節跳動、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主要參與者迅速跟進降價,甚至將價格降至成本以下。這種激烈的競爭源於模型之間微小的技術差異以及產品化速度低於預期。

從ChatGPT釋出到2024年7月,已有78,612家人工智慧公司解散或暫停運營(來源:TMTPOST)。競爭不僅將參與者淘汰出局,倖存者也深入細分市場以實現差異化。例如,行業特定的大型語言模型正受到關注,並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動。2024年3月5日,中國總理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人工智慧+”戰略,推動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的滲透。截至2024年7月,在中國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CAC)註冊的人工智慧模型數量已超過197個,其中近70%是行業特定的大型語言模型,特別是在金融、醫療和教育等領域。這種平靜不會持續太久,人工智慧快速融入垂直行業預計將成為未來幾個月另一輪競爭的關鍵領域。

在這種情況下,出海似乎是一條出路。

政策和投資環境的壓力

政府不僅在鼓勵,也在進行監管。2024年3月至9月期間,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政策,特別是圍繞資料隱私、演算法透明度和內容標註方面。

  • 2024年3月5日:中國國家資訊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60)釋出了一份技術檔案,概述了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的基本安全要求。

  • 2024年9月14日:中國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CAC)提出了新規定,要求對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進行標註,確保使用者能夠輕鬆辨別內容是人工生成還是機器生成。

對於任何新興行業而言,監管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們也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前微軟工程師邵萌評論道:“更嚴格的監管,尤其是對於To-C團隊,可能會促使更多公司向海外擴張,包括其產品甚至團隊。”

除了政策壓力,與ChatGPT問世時的人工智慧熱潮相比,過去6個月的投資環境也變得越來越理性。到2024年中期,中國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在372輪融資中籌集了約44億美元,與2021年投資達到249億美元的峰值相比大幅下降。

image/png

海外市場,中國AI公司的希望之地

與國內市場相比,某些海外市場的個人客戶支付意願更高,這得益於健康的商業環境。透過提出滿足當地需求的突破性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中國人工智慧公司可以迅速建立穩定的收入流。例如,在東南亞,人工智慧驅動的數字人直播等創新方法正在進軍電商直播領域。

至於企業或政府客戶,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已成為中國人工智慧公司的首選,如上所述。這些地區仍處於數字化轉型的早期階段,正在直接跳躍到最新技術。與飽和的西方市場相比,這些地區競爭較少,增長潛力更高,進入壁壘較低,中國人工智慧科技巨頭正在利用其技術優勢成本效益結構政府支援來擴大市場份額。

主要成功因素是什麼?

本地化

監管本地化:中國的人工智慧治理政策相對嚴格,但更側重於內容安全。在出海過程中,中國人工智慧公司必須應對全球各地多樣的資料隱私、安全和倫理法規,這甚至先於其商業模式的實施。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和隱私保護法律,是中國公司調整其人工智慧模型以滿足歐盟“隱私設計原則”的完美範例,在該原則下,資料保護被內建到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的核心中。

技術本地化:儘管人工智慧具有魔力,但仍然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在基礎設施薄弱的新興市場,公司需要調整其產品以適應網路條件、資料儲存和演算法適應性。同時,在發達市場,要遵守資料本地化和ISO認證等行業標準。

提升國際影響力

儘管中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迅速,但中國人工智慧公司在海外市場尚未獲得足夠的知名度。在Hugging Face Hub上釋出開源專案已成為提升全球知名度的有效方式。除了提高知名度,這些模型還為全球社群貢獻了寶貴的人工智慧資源和多樣的多語言解決方案。例如,幾乎每隔一到兩週,Hugging Face的流行模型排行榜上就會出現一個來自中國的模型。這包括阿里巴巴的Qwen系列,它在Hugging Face的Open LLM排行榜上“長期熱門”,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開源大型語言模型之一,支援29種不同的語言;DeepSeek Coder是另一個受到開源社群高度讚揚的模型;智譜AI也開源了其GLM系列和CogVideo

透過開源計劃,這些專案在國際開源社群獲得了相當大的影響力,有助於提高中國專案在全球市場的認知度、信任度和競爭力。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許多中國公司在出海後,傾向於採用新的品牌名稱,或者更喜歡使用其模型或應用程式的名稱進行推廣。“中國公司通常為海外產品建立新品牌,甚至每個國家一個品牌,而西方公司則傾向於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統一的產品名稱。”Hugging Face工程師王鐵真表示。這種方法有助於它們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同時也能避免地緣政治壓力。

推動ESG戰略

“AI for Good”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倡議,旨在探索人工智慧為更宏偉目標服務的潛力,這是一個無國界的包容性宣告。在北京,中國ESG30論壇釋出了《2024中國企業全球擴張戰略報告》。該報告強調了ESG和人工智慧作為中國企業融入新階段全球化的兩大支柱的重要性。一些科技巨頭已開始採用綠色能源來推動其全球資料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或利用人工智慧影像識別技術監測野生動物等。人工智慧應用還與人工智慧初創公司和傳統行業合作開發綠色技術,例如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這些創新進一步促進了產品的可持續性,幫助中國企業在競爭格局中脫穎而出。

結論

中國人工智慧公司正處於關鍵的轉折點。海外擴張不僅是簡單的市場擴張戰略,也是一項必然選擇,這既是由於嚴峻的國內環境,也是由於看似充滿希望的海外機遇。然而,海外擴張並非一帆風順。在不熟悉市場和受眾的情況下,快速適應當地市場、遵守法規並建立知名度也同樣具有挑戰性。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仍處於發展早期階段,其真正的力量在於人工智慧公司找到成為人工智慧賦能者的最佳點,從而重塑行業。對於中國人工智慧公司而言,出海在今天對於其發展至關重要,但當它真正融入併為當地產業帶來價值時,其重要性將更加突出。

鄭和下西洋得益於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一項舉國戰略。歷史似乎在今天重演,但背景不同:技術創新不是透過集中的國家力量,而是透過自由市場的動態力量而繁榮發展,其中競爭、創業和開放交流驅動著創造力和進步。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在崛起之路上走得很遠,但要真正繁榮發展,它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感謝王鐵真、Luke Cheng、邵萌和Sam Guo提供寶貴意見。

感謝您的閱讀!

社群

註冊登入 發表評論

© . This site is unofficial and not affiliated with Hugging Face, Inc.